
(本文經孝順整合同意授權刊登)
聽過年青人間的玩笑話嗎?一個人老是神經大條、忘東忘西的我們就會戲稱他是得了失智症、老人癡呆症⋯⋯但,你真的了解什麼是失智症嗎?
孝順小兔KOMI覺得大家務必要好好的認識失智症,因為失智症和一般的疾病不同。雖然沒有特效藥但是卻可以透過早期發現,延緩病症。
失智症現況?
台灣目前超過65歲以上人口中患有失智症者為2.5~5%, 每增加5歲患病的風險會加倍。 總人口來看約100個人就有一位是失智症。 失智症早期症狀不容易被發現,常被誤以為是一般老化症狀。而每位失智症病人的背後,可能會有因照顧而心力交瘁的憂鬱症家屬。因此失智症漫涎對社會來說也是一種沈重的負擔。
失智症原因:
只有小於5%是遺傳,多數是後天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得到。
失智症是什麼?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大致可分為「退化性」和「血管性」兩大類。大部分患者都屬於「退化性失智症」,而其中有六成左右是阿茲海默症。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
失智症有得醫嗎?
沒有特效藥,僅能平日多注意家裡的長輩,早期發現可以早處理,延緩病情惡化。一般得到失智症約存活8~10年,而事實上只有前2~3年有意義。所以要多珍惜和家人相處有意義的時光。
失智症可怕?
你能想像,自己有一天不記得自己是誰或即使只是去巷口買個東西也會忘記回家的路嗎?也許,爸媽不認得我們了,一直誤以為我們是陌生人,時時懷疑我們要偷他的東西⋯⋯ 等。
罹患失智症後,腦細胞會慢慢退化,記憶力、思考會減退;進而失去時間與方向感,部份也會有幻覺與暴力行為,到最後逐漸喪失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如穿衣、洗澡、大小便等,因而必需仰賴他人。這是為什麼我們常看到老人外出後迷路失蹤或出現傷害自己子女的行為⋯⋯
失智症覺察?
本人通常是不太有覺知自己可能得到失智症,因此家人的觀察很重要。而上述提到的各種症狀,這些事情平時沒相處是不容易發現的。因此KOMI提醒大家雖然工作忙碌也一定要撥時間和父母相處。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現在要輪到我們照顧父母。
平時留意一下,爸媽是否常常忘東忘西的,而且是真的忘掉。對於今年是幾月幾號不是很清楚?以前很自豪的工作能力現在卻沒辦法勝任?出門會迷路?買過的東西重覆買?說話有些名詞開始說不出來?這些都有可能是失智症早期症狀。
失智症預防?
生活方面:多動腦、多運動、多交朋友、做家事、唱KTV,都可以預防失智症。尤其是退休後的長者更要懂得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預防要趁早,研究顯示腦中病變其實早在失智症狀出現的十幾年前就開始了。
飲食方面:飲食均衡,多攝取蔬菜、水果及天然高抗氧化的食物,如:花椰菜、菠菜、維他命E 等,讓大腦退化慢一點。
如果你想要更認識失智症,但卻不想用硬梆梆的醫學方式或專業術語,KOMI建議大家可以多看看一些關於失智症的電影,像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協會就整理了很多相關影片,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失智症的影響,不只是患者本身還有家屬、旁人與社會的不同視角切入失智症的各個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