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經孝順整合同意授權刊登)
何謂褥瘡:
褥瘡(壓瘡)是指皮膚長時間因為受到外在的壓力或壓迫而使得血液流動減少,或者是因為摩擦而導致皮膚甚至是皮下組織的受傷甚至是潰瘍壞死,通常是覆蓋在骨突的皮膚部分,好發在行動不便或嚴重失能、糖尿病、血液科疾病或皮膚脆弱或敏感等…的患者,而更甚者,褥瘡會成為長期臥病患者過世的主因之一。褥瘡分級:
依照其嚴重程度在醫學上可分為下述四級,數字越大則代表越嚴重,若是處於初期較不嚴重的時候沒有妥善處理的話,病情往往會迅速而無情得更加惡化,一級:褥瘡限於表淺皮膚層,表層無破損,但有超過三十分持續不退的紅斑。
二級:褥瘡蔓延到皮膚下的真皮層及皮下脂肪組織,開始感到疼痛,有時會有像水泡一樣的傷口。
三級:壓力繼續使褥瘡潰瘍蔓延到脂肪組織之下的肌肉組織、筋膜層,傷口有深坑,傷口基部不痛。
四級:褥瘡延伸到其他器官或骨頭,傷口已經深入肌肉骨頭的關節處,傷口基部不痛。
容易發生褥瘡的部位:

褥瘡發生及惡化的原因:
- 壓力、剪力與摩擦等外在因素
最常見的因素,因受力而導致皮膚組織的壞死(剪力:意味身體向下滑的力量,導致的皮膚脆弱)
- 營養不良
因為營養不良而使病患的新陳代謝變差後,身形開始消瘦,從而使骨突的地方變得更明顯,使得患部更容易出現褥
- 神經受損
神經受損或較為遲鈍的患者或老人家,他們比一般人更不容易感受不到不適,也更無法翻動身體,從而使得一直存在的壓力,對其造成傷害。
- 痙攣或水腫
痙攣容易造成連續型的摩擦、水腫(尤其是下肢水腫)容易使得循環不好,都會使患者身體對壓力的忍受度降低,就容易造成褥瘡。
- 病人自身的因素
病人本身的怕痛或是不願意配合醫護人員的預防。
如何預防:
一、減少局部壓力
(一)翻身:
幫助行動不便或嚴重失能的患者,分散壓力,變換姿勢的頻率要適當,一般而言,約莫兩個小時就要翻身一次,除非發現紅疹症狀時,則要快速避免再壓迫及縮短翻身時間。
(二)墊用枕頭:
可以根據躺在床上的方式,在褥瘡的好發部位,使用枕頭、減緩壓力
- 平躺:後腦、肩胛、手肘、小腿至腳跟等處。
- 側臥:肩膀、臀部、膝蓋內外側、腳踝內外側等。
- 俯臥:主要是胸部、大腿及小腿下方,另外俯臥時也要注意腳趾的皮膚狀況。
二、保持皮膚健康與自我檢查
盡可能幫助患者做好皮膚保健以及在早起和晚上睡覺前,檢查一天的舒壓與運動情形,是否有異狀,觀察是否有褥瘡的徵兆。包含皮膚發紅、起疹子水泡、灼熱水腫、膿皰、擦傷破皮、毛髮脫落等等。不要等到了嚴重了之後才治療喔!
三、使用輪椅墊、氣墊床等醫療器材輔具,減少患者和老人家的局部壓力,讓他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避免過多的壓迫血管而形成褥瘡。
四、保持營養均衡,特別是蛋白質和維他命的攝取。